鸿胪井遗址

鸿胪井遗址

在中国历史上,旅顺一直是连接东北边疆的交通枢纽。

唐朝玄宗开元元年(公元713年),为扩大和巩固疆域,朝廷遣郎将鸿胪卿崔忻从长安北上,途径都里镇(今旅顺口)前往渤海郡,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将军、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开元二年(公元714年),崔忻完成出使任务原路返回途中,在旅顺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并刻石留念。上镌刻正书三行,计二十九个字:“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清光绪乙未冬,刘含芳随宋庆来旅顺口,发现此刻石,加修石亭予以保护。并在原刻石文字的左侧添刻小字五行记之:“此石在金州旅顺海口黄金山阴,其大如驼。开元二年至今一千一百八十二年。其井已湮,其石尚存。光绪乙未冬,前任山东登莱青兵备道贵池刘含芳作石亭覆之,并记。”

1905年,日军侵占旅顺口后,在1908年连同刻石与石亭一并盗往日本,藏于日本皇宫建安府的前院。为掩人耳目,于1911年在刻石原址处立一块花岗岩石碑,由原任驻守旅顺镇守府司令长官海军中将福冈定恭亲书“鸿胪井之遗迹”六个字。此碑则是日寇强盗劫掠中国文物欲盖弥彰的自供状。(引自《回眸中的印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