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伯阳(1907—1933),出生于辽宁旅顺,毕业于旅顺师范附属公学堂。1925年考入南满铁道株式会社大连沙河口工场技工养成所做见习生,同年加入共青团。曾在大连中华工学会组织领导工人运动,参与组织过1926年4月27日的福纺大罢工。
1927年赴哈尔滨,任北满地委交通员。192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31年12月任中共满洲省委常委。1932年夏,两次去苏联参加远东赤色职工国际会议。1933年9月,与杨靖宇等领导东北人民革命军第一军独立师开展抗日游击战争。1933年11月15日,在与敌人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6岁。
安重根(1879—1910),牺牲在旅顺的朝鲜民族近代历史上著名的独立运动家。字应七,出生于朝鲜海州。早年皈依天主教,积极投身于反对日本侵略的斗争,先后致力于教育救国和义兵运动。1909 年 10月26日,在哈尔滨车站成功击毙侵略中朝的元凶——前日本首相伊藤博文。11月3日,被押解至旅顺监狱,在旅顺狱中被关押144天,提出了著名的“东洋和平”主张,留下200 余幅汉文墨迹。1910 年2月,被日本关东地方法院判处死刑。1910年3月26日,于旅顺狱中英勇就义。(引自《回眸中的印迹》)
徐邦道(1837~1895)名徐金锡,字剑农,号邦道,四川涪州(现重庆市涪陵区)人,清末名将。徐邦道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捻军起义和中日甲午战争,其在旅顺土城子指挥的阻击战是甲午战争爆发以来清军的一次重大胜利。
袁保龄(1841~1889) 字子久,又名陆龛。出生于河南省项城县。系咸丰、同治年间钦差大臣漕运总督袁甲三次子,袁世凯的叔父。
1882年,袁保龄接替黄瑞兰,出任旅顺港坞工程总办,身兼军政二职。上任后,他锐意改组原工程局,裁撤贪鄙无能官员,启用熟谙技术的人才,妥善处理上下级和军民、华洋等关系。在督办海防工程时,他大胆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建港修坞,很快使旅顺海防工程展现新的局面。在修筑拦海大坝时,他冒严寒,亲临现场,监督民工洋匠日夜赶修,历时40个昼夜筑成拦海大坝。在他的主持下,港坞配套工程,如挖掘坞基、修建码头、开渠引水、拓宽海口、疏通航道、购办机器,以及成立修船厂、机械局、建筑弹药库、海岸炮台、水陆医院、旅顺电报局、建造机器超重船等10多项重大工程,均得以按时完工。
1884年,李鸿章巡阅旅顺口,看到海防营务建设成果,对袁保龄赞赏道:“旅顺炮台营垒坚固可守,全赖保龄督饬之力”。1886年4月,醇亲王奕譞(溥仪的祖父)亲阅旅顺口,认为旅顺口“海防布置合宜,保龄尤为得力,奏闻下部优叙”。
1889年,袁保龄因操劳过度,病卒于旅顺防地。清政府比照军营积病故例优恤,授资政大夫,晋封光禄大夫,赠内阁学士,列入国史列传。生前著有《阁学公集》等书。
唐鸿胪井碑本是一块重逾九吨,单体十多立方米的驼形天然顽石,唐朝玄宗开元元年(公元 713 年),为扩大和巩固疆域,朝廷遣郎将鸿胪卿崔忻从长安北上,途经都里镇(今旅顺口) 前往渤海郡,册封大祚荣为左骁卫将军、忽汗州都督、渤海郡王。开元二年(公元 714 年), 崔忻完成出使任务原路返回途中,在旅顺黄金山下凿井两口并刻石留念。上镌刻正书三行, 计二十九个字:“敕持节宣劳靺鞨使鸿胪卿崔忻井两口永为记验开元二年五月十八日”。(引自《回眸中的印迹》)
叶旺,明朝庐州六安人,与合肥人马云同隶长枪军谢再兴,为千户。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派马云、叶旺率部由山东蓬莱渡海收复辽东,在此登陆,为纪念征战旅途的平顺,遂将此地易名“旅顺口”,一直沿用至今。
马云,合肥人,与六安人叶旺同属长枪军谢再兴,担任千户。明代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朱元璋派马云和叶旺率部渡海首富辽东。镇守辽东时,与叶旺一起披荆斩棘,建立军府,扶济军民,开垦田地万余頃,成为永久之利。
金伯阳
安重根
徐邦道
袁保龄
崔忻
马云、叶旺